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

2015年07月23日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而产生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先天性和瓣膜性心脏病存活时间的延长,各种导管和人工装置体内植入的不断增加,导致发生住院内感染的增加,老年人口中患心内膜炎的病例越来越多。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有结构缺损的心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二尖瓣钙化的老年人。其感染的细菌常为肠球菌和其它胃肠道细菌,但也有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原无心脏病变者中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尤其见于接受长时间静脉治疗,静脉注射麻醉药成瘾,由药物或疾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的病人,同时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也有增多的趋势。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多,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抗生素应用于临床之前,80%主要是草绿色链球菌感染。近年来由于普遍地使用广谱抗生素,致病菌种已明显改变,几乎所有已知的致病微生物都可以引起本病,同一病原体可产生急性病程,也可产生亚急性病程,并有过去罕见的耐药微生物病例增加,也可见到两种细菌混合感染。真菌多见于心脏手术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成瘾者中,长期应用抗生素或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导管输入高营养液等均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其中以念珠菌、曲霉菌和组织胞浆菌多见。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以消除致病微生物、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防止复发为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经血培养对症选用抗生素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可以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