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者,女性高于男性。资料显示,大约0.4%~2%的口腔扁平苔藓可发生癌变。
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好发于口内两颊、舌背(上面)、牙龈等处,多为双侧对称性。病损表现由白色小丘疹组成的珠光白色条纹,呈网状、环形或树枝状,也可呈斑块状。根据病损情况,分为非糜烂型和糜烂型。前者病损区可有轻度充血或外观基本正常,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粗糙感、木涩感。后者病损区可出现明显的充血、糜烂,有明显的灼痛感,遇辛辣、酸碱或热的刺激时,疼痛可以加重。
口腔扁平苔藓有时与糖尿病、高血压三联并发,称之为格林斯潘综合征,此型患者易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由药物引发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病损,称为苔藓样反应。常见药物有:抗组织胺类药、抗寄生虫类药、抗微生物类药、非类固醇抗感染类药及牙科治疗时使用的修补类材料(包括银汞合金及铸造合金等)。
口腔扁平苔藓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也可在不知不觉中消退和复发。有资料显示,约40%的网状型、12%的萎缩型、7%的斑状型病损的患者,有不经治疗而自愈的可能。
有的学者认为,口腔扁平苔藓为身心疾病,故主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病情耐心解释,消除患者的焦虑。
大多数口腔扁平苔藓呈慢性迁延状,预后良好,极少有癌变的可能。伴有以下因素时,其癌变的危险性增高,应警惕。①糜烂迁延不愈者。②病损区黏膜有浸润、硬结、增厚及突出表面者。③病变位于舌边缘中后部分者。必要时,可做活检进行病理诊断,以便及时发现癌变进行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