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神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提到,“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其意思是,晚上不能醉酒,早上不要生气,这才是养生要诀。而生气这一既简单常见又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在研究它,也有很多学说涉及它。而且研究的人越多,答案也就越多。但不管生气究竟对一个人是好处多还是坏处更多一些,生气对身体负面的一面总是存在的,甚至经常生气可谓是百病之源,那么老年人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
一、自我暗示、激励。就是给自己提出任务,自己做自己的司令官,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个人的感情。爱发怒的人也不妨搞个座右铭。如:"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发怒是没文化教养的","发怒是无能的软弱的表现"等等,通过这样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便可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二、宣泄法。摔打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能够有效地宣泄或是对空大喊缓解一下自己的冲动。最好是跑到楼下,再爬上楼,每步登两个台阶,跑步上楼更好。还可以与别人聊聊。
三、有意躲开"触媒",有意识地撤火。人在愤怒时,往往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并且它还会向四周蔓延。为此,要在"怒发"尚未"冲冠"之际,善于运用理智有意识地去转移兴奋中心。比如,有意躲开一触即发的"触媒",即争吵的对象、发怒的现场,去到其它的地方干点别的事情。
另外,还可以采用有意"撤火"办法,强制自己,忍着不作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劝人争吵时,舌尖在嘴里转十圈,等到心平气和时,气头过后再解决矛盾的"冷处理",千万不能火上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