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长青村:让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2015年03月20日

台湾“9·21”地震后,菩提长青村猝不及防地踏上了由“应急安置接纳点”到新型福利社区的长路;这种“自给自足”的养老新模式,无疑对遭遇“5·12”地震的四川灾区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因地震而失去依靠的老人,如何让他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用?

5月26日,“天府四川宝岛行”参访团访问了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菩提长青村,村长陈芳姿介绍说:“我们要做到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

走进长青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排整齐的板房区。“地震已经过去11年了,还住板房?”记者疑问。

“呵呵,你别小瞧了这板房,那可是环保材料搭建的,冬暖夏凉,住在里面习惯了,搬都不想搬。”陈芳姿笑答。

陈芳姿和丈夫王子华,是这个老人社区的发起人,现在分别担任南投县长青老人服务协会理事长和总干事,共同管理和发展村庄。站在记者面前的陈芳姿语速很快,显得很外向。

陈芳姿说,在台湾“9·21”地震发生后,埔里镇遭到了巨大破坏,有很多老人因失去亲人而无依无靠。

看到老人们的悲惨境况,陈芳姿和丈夫合计,决定创办老人社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解老人们的燃眉之急:“给他们提供一张温暖的床,让他们有热气腾腾的3餐。”就这样,老人社区从最初获得捐赠的74间组合屋发展至今,变成了有图书馆、绘画室、医疗室、美发室、KTV、老人网络咖啡吧和陶艺教室等设施的老人社区。

村口的“感恩长廊”,记录着援建者的事迹,也是长青村的一种见证。

没有血缘关系的五世同堂

留着齐肩长发的王子华话不多,他更像站在妻子背后的男人,就连名片也印在妻子的名片背后,而其工作单位写的是“埔里城陶塑工作室”。

据王子华介绍,老人社区占地约0.9公顷,现在还住着约30个老人,平均年龄75岁,最年长者近九旬了。在老人入住最多时达到八九十个人,现在入住的不仅是因地震而失去依靠的老人,还有些附近的孤老。

接受采访时,王子华和其他人不止一次地形容老人社区是 “没有血缘关系的五世同堂”。老人们是第一代,而社区义工则是第五代。据他介绍,入住社区的老人们像一家人那样相处,互相照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者在社区的作息表上看到,老人们的安排井井有条:既有唱歌时间、影片观赏、泡茶聊天、创作时间,也有工作和医师诊疗时间。据了解,长青村从成立以来,得到了诸多基金帮助。陈芳姿夫妇鼓励老人们自立,而老人们也不等不靠,美化了社区,也活动了筋骨。

王子华夫妇说,长青村从老人安置点转型为互助社区,经历了从临时安置点到让老人觉得老有所用、到具有凝聚力的家庭、再到现在的互助社区等4个阶段。“就是要通过共同努力,改变社会对老人的看法,转变社会福利模式,减轻社会和政府的负担。”

不断提出新创意维持生计

震后短时间内,确实能得到很多捐助。但随着时间推移,捐助就会越来越少,怎样维持老人社区的日常运转呢?

陈芳姿夫妇和老人们不断提出新创意来维持生计。“半杯咖啡屋”就是长青村的招牌之一。

“老人们把每一位顾客都当做客人,都会帮忙倒咖啡。可由于他们大多七八十岁了,有时手也会抖,因此送到客人手里可能咖啡只剩一半了。”陈芳姿说,客人不仅不会介意,反而更加关心这些老人。

热爱陶艺创作的王子华和陈芳姿,利用自己的所长教老人们做陶艺品,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把一些作品拿到夜市义卖。

3间风格各异的民宿,也是长青村的收入之一。“这3间客房都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帮忙设计、粉刷和布置的。”王子华说,有些想到长青村体验的义工会在这里留宿。据了解,长青村目前正在积极与当地观光产业相结合,并将营利的所得回馈给所有老人。

老人们很满意这里的生活

在菩提长青村的菜地里,72岁的朱添宝正忙着播种高丽菜,一旁的茄子已成熟,再过几日便可以拿去卖了。

自己动手种植蔬菜,不仅可以解决3餐,还可增加收入,这样“自给自足、老有所用”的日子,让朱添宝很满意。他在这里生活3年了,和其他几十位老人朝夕相处,不分彼此,相互协助。

朱添宝说,老人们除自己动手种菜卖菜,还会制作陶艺品或办餐会等,凡能够自己动手的大家都自己来做。每周五和周六,他们还会去摆夜市,把自己制作的手工品和种植的蔬菜拿出去卖,常常都被一抢而空。他们也会常常在视听室、图书室等消闲娱乐,这样的日子大家都非常满足。

走回村里,每间房门前都吊着一篮鲜花,过道则被鲜花、陶艺品、水彩画给装饰得整洁美丽。这些都是老人家自己动手打理的。这样温暖的画面,在长青村已经流淌了11年。

义工快乐着老人的快乐

在长青村,总有一群义工在默默奉献着。从台湾暨南大学出发,骑20分钟的单车就能到达长青村,因此这里成了该校的一个公益服务点。读研二的女生许素英就在村里忙碌着,帮着做些老人们不方便做的事情。

“有空我就会来看看有什么可以帮上忙的。就是没有事情做,陪着老人们聊聊天都好啦。”许素英每周至少有3天在长青村度过,她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像许素英这样的义工还有很多,分散在台湾各地。据台湾暨南大学的郑仲君介绍,目前她已经在这里做了两年义工了。“还做得不够啦!”谈及两年来的付出,郑仲君有些不好意思,她指着另一位女子说:“她叫林幼婷,从这里开建就在做啦,都10多年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