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巢”家庭数量明显增多,随之出现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志愿者每周都来与郑锡增交流,看到他喜欢书法,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特意书写了一幅毛笔字与老人一同探讨,老人感到很高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巢”家庭数量明显增多,随之出现的“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大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常态,孤独、焦虑、无助感、无成就感等是他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何让这些老人走出孤独,市中区杆石桥街道开展的“温心行动”,或许是有益的尝试。
“空巢”老人的快乐
今年77岁的郑锡增是杆石桥街道聚善社区的一名老人。他年轻时参过军,1996年退休在家。后来,老伴去世,老人感觉很失落,曾一度封闭自己。他有三个孩子,但平时都忙于工作,无法经常在家陪伴。郑锡增很喜欢与人交流,但他最大的烦恼就是没人陪着说话聊天,老人很不快乐。
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去年3月的一天,3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郑锡增家。大学生知识丰富,与老人谈社会发展,谈生活变化,还变着戏法哄老人高兴。郑锡增本就是个善谈的人,敞开心扉后他的话也多了起来。尽管与大学生有年龄差距,但他们共同的话题很多。老人还与同学一起打扑克,玩游戏,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很多。
大学生志愿者每周都来与郑锡增交流,看到他喜欢书法,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特意书写了一幅毛笔字与老人一同探讨,老人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同学们是在非常用心地跟他交流,越来越开心。天气好的时候,学生们还会带着老人去社区的花园、健身广场等地方闲逛,老人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在杆石桥街道辖区,还有一部分“空巢”老人享受到与郑锡增一样的待遇。有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情感陪护,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很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