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寄托哀思 注意情绪调节

2015年03月20日

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就是扫墓的节日。古人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清明节很容易触景伤情。很多人采用扫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大家聚在一起扫墓,悲伤情绪很容易传染。

记者从各大医院的心理科了解到,清明节最容易产生伤感的是老年人,老年人在扫墓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联想到自己的健康状况,情绪会低落。对于独居的老人来说,失去老伴,回想起对方种种好处,会过分悲伤,再次受到刺激,难以走出这种悲伤情绪。

大连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原所贤介绍,中医养生以“情致养生”为首要因素,可见情绪对于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情绪不通畅、过度忧伤会引发很多疾病。清明节扫墓这种悲伤、抑郁的情绪不宜持续得时间过久,时间过久就属于不正常的情绪反应。在清明节,对于特别悲伤的家人,亲朋好友要多给其安慰。悲伤中的人,常处于麻木状态,亲戚朋友应提供具体实用的帮助。如果长期处于悲伤状态,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其实清明节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节日,可以用“悲欢离合”这个词来概括。清明节的“悲”是由“离”而生,缘于对祖先的追思、亡故亲人的怀念。清明节的“欢”则因为“合”,既源于祭扫活动中浓厚的亲情,又可以从踏青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中获得。其实,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也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它的节日精神是“将生死并置”。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时节,可以通过踏青,放松身心,让身心得到愉悦,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的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