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由于衰老、离退休、丧偶、子女长大独立成家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寂寞感。而在导致孤独的这些因素中,丧偶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日本崎玉大学医学院的能村哲郎教授做了一个实验:将天竺鼠分成1只、2只、5只和14只分组饲养,然后观察每组天竺鼠的寿命。结果发现:以2只、5只、14只饲养的天竺鼠,平均死亡率为50%。其中雄鼠出生后平均460天死亡,雌鼠平均500天死亡;但1只那组天竺鼠,100天后雄鼠有40%、雌鼠有50%死亡,呈现显著的短命现象。能村哲郎教授由此认为:“任何生物都无法以单独的个体生存,伴侣是长寿的一大要素”。研究人员调查瑞典在1968年~1980年间所有新近丧偶的男女,发现失去配偶的头3个月,死亡危险鳏夫增加48%、寡妇增加22%。在这一期间,大多数被调查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自杀、传染病和意外事故。在随后的日子里,死于癌症、肝硬化和胃溃疡的人逐渐增多。 孤独是一种心态,是孤单寂寞的消极心态,常表现为莫名的烦恼、寂寞、抑郁,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有些老人就会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群体,变得行为孤立、性情孤僻。这类老人既希望周围的人关心照顾,又害怕期望落空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独自默默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长期孤独造成持久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上的改变转移到躯体上,就可以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心脑血管病、癌症、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的多发。 所以说,孤独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大敌。为了健康长寿,老年人必须走出孤独寂寞的低谷。首先要有一个自我独立的意识,要以个人一生积累的各种经验,使自己坚强面对老年生活,自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而不能仅仅寄望于孩子或其他人才能带给你快乐。尤其是丧偶老人,要意识到,这是人生不得不经历的时期,是无可挽回的事实,要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主动与周围的老友交往,有意识地跳出个人独处追思的状态。生活逐渐稳定后,还可考虑择配佳偶,以获得相互照顾,相互依存,共度晚年幸福生活。其次是要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创造机会与社会保持联系。如上老年大学,积极参与小区的各种活动,与周围邻居结成练友、棋友、球友等,相互督促,形成一个活动圈子。最后,个人要学习和培养一些业余爱好与兴趣,如书法、绘画、栽花、养鸟、垂钓、打球等,分散精力、减少孤独寂寞感,真正成为长寿而又健康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