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测量血压时我们可得到3个数值:
收缩压——也称高压,是心脏收缩向主动脉内射血时达到的最大血压值。正常范围为89~140毫米汞柱。
舒张压——也称低压。是心脏舒张,不向主动脉内射血时的最低血压值。正常范围为59~90毫米汞柱。
脉压——俗称压差,是高压与低压之差。正常范围为30~40毫米汞柱。
在老年人中,常见到脉压加大,收缩压趋于升高,舒张压趋于降低的现象。为何如此?原来是人到50~60岁以后,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却有所下降,于是就发生了上述状况。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乃是伴随衰老进程发生的动脉硬化。简言之,年轻人动脉的柔顺性好、弹性强,因此在心脏向主动脉内射血、血压迅速上升时,大动脉扩张、容积加大并容纳一部分血液,因而收缩压不会升得太高。在心脏不向主动脉内射血、血压迅速下降时,大动脉回缩、容积减小并释出存积的血液,因而舒张压也不会过低:脉压即可保持正常。进入老年后,动脉硬化,管壁僵硬、弹性减退,心脏收缩时大动脉很少扩张:心脏舒张时大动脉也很少回缩,也就是说动脉血管调节、缓冲血压的功能减弱或消失了。此外,在硬化的血管内,由心脏射血所形成的压力波的传导及反射速度加快,从而使反射回来的压力波提前叠加到收缩期,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叠加到舒张期。这当然也会加大收缩压和脉压而减小舒张压。从解剖来看,老年人的动脉壁增厚、僵硬,管腔偏大,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肥大,富有弹性的弹力纤维碎裂、减少,缺乏弹性的胶原纤维增多、糖化,广泛交连,且年龄愈大,这种改变愈明显。实际上,脉压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指标。
动脉硬化程度较重的老年人容易发生收缩压明显升高,从而导致脉压增大显着的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而合并有其他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如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少运动、食盐过多、精神过分紧张、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等,就更容易成为单纯收缩期性高血压患者。事实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达50%以上,其中约2/3仅有收缩期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