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70岁的老人,和老伴住在北辰区。每个老人都希望在春节的时候能看到全家团圆、儿孙绕膝的热闹场面。但对我们老两口来说,春节的家里却是冷冷清清,我们非常羡慕邻居家,他们家的子女和孙儿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其实,我和老伴有三个孩子。他们自从结婚后,就相继搬出去住了。虽然三个孩子定期给赡养费,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和孩子们多见见面。今年除夕那天,我做了一桌子的菜,等着孩子们来吃饭。只有大儿子一家过来,吃完饭就走了。我们老两口守着空空荡荡的屋子,看着春节晚会,越看越觉得心里难受。女儿在初二的时候,带着姑爷和外孙回来了,我们感到一点欣慰。但小儿子因为工作忙,已经三年没来看过我们了,偶尔打几个电话,也是没说几句就挂了。孩子们总有不回来的理由,我们老人也不想耽误他们的工作,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家团聚一下。马上就是正月十五了,希望我们一家能过个团圆的元宵节。
子女为何过年不看望父母
接到读者来信后,记者就“春节,你回家看望老人了吗?”这一问题,采访了一些市民,听到了不少故事。记者发现,子女与父母同在一个城市居住,几个月甚至几年没有看望父母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是因为工作忙,有的是因为父母再婚,有的是因为房产问题,还有的是觉得父母对个别子女偏心,久而久之,看望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田大爷今年74岁了,老伴也70岁了,养育了四个儿子,早已在本市各处成家立业。现在,儿子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老两口打电话过去,儿子一个比一个忙。最让老人伤心的是,过年了,只有二儿子一家来看望过老两口,其他三个儿子要么说加班,要么就是有应酬。老两口特别想念儿孙们。
有一位老人,1996年再婚,儿子反对,从此与父亲不相往来。小孙子是老人一手带大的,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儿子一家搬家了。几年没见,老人很想念儿子和孙子,在孙子放学时偷偷跟踪找到了儿子的新家。谁知老人敲门后,儿子隔着门对老父亲说:“你敲错门了,你儿子不在这儿住。”老人十几年没见到儿子,现在最怕的就是过年。
有一位老太太,有两间平房,2003年房屋拆迁,政府给了8万元安置费。两个儿子、六个女儿为这笔拆迁费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两个儿子提议将老太太送到老年公寓,8万元钱付给了老年公寓。后来,这8万元钱所剩无几。老太太身体不好,看病没有钱,再找这八个子女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肯为老人看病。八个子女一起“玩”起失踪,再也没人露面了。每个春节,老太太都是在老年公寓里度过的。
还有一对老夫妇,有五个子女。小儿子结婚没有房子,于是老人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小儿子装修做婚房,他们老两口在附近租了一套房屋居住。其他子女一看,觉得老人太偏心,抱怨老人不公平,坚决不去看望老人。就连过年过节,这些孩子也没来看过老两口。
农民工回家过年心气高
每年春节,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远离家乡、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回家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他们不管票多难买、票如何涨价、春运如何困难,都要回家过年,享受与家里的妻儿老小一年中难得的团圆机会,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和浓浓亲情。
据报道,今年春节临近时,由佛山、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返乡农民工组成的10万“摩托车返乡大军”,沿着国道返回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和四川老家过年。
在本市,每到春节期间,许多市民会发现,雇不到家政服务人员,快递不再接单,常去的早点铺也不出摊了,家里没人送纯净水了,这是因为农民工回家过年团聚去了。即便这段期间能拿更多的工资,也很难诱惑多少人留下。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过年就是要和父母、亲人在一起辞旧迎新。
精神慰藉对老人更重要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是我们民族的良好传统。有关专家表示,现在,不少子女认为,对老人的孝顺就是物质上的供养,往往忽视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如果子女们远在异乡甚至大洋彼岸,不能经常回来看望父母还情有可原,然而有不少子女和父母在同城居住,却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去看望年迈的父母。如今,很多老人在生活上并不拮据,子女在经济上也毫不吝啬,但精神上的慰藉却给予很少,老人们倍感孤独。
市老龄委信访接待室负责人杜新科介绍,这几年,同城子女春节不回家看望父母的人数不少。尽管这些子女们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解释自己春节不回家的原因,但毕竟都生活在近在咫尺的同城,应该抽时间回家看看。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赡养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赡养费的给付,老年人更需要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最近,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意味着,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诉诸法律。但没有哪一位父母真的愿意运用这条法律,把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春节已经过去,马上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又是一个传统的团圆节。希望不经常回家的子女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补上看望父母这一课,给父母一份安慰,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