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子孝媳贤,老人因何厌世?

2015年03月20日

站在五楼阳台望下去,这一刹那,心情的抑郁和精神的空虚,让她松开了对家庭和生命眷顾的手,一位经历了70多年酸甜苦辣人生的老人,就这样走了。今年以来,市区接二连三有老人因抑郁症发作而跳楼自杀。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充实老人的“精神家园”,已成为整个社会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

事件

73岁老太跳楼身亡

“砚池小区有人跳楼了!”昨天上午9点10分,市民高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7110110,称一名73岁老太从五楼阳台跳了下来,虽经全力抢救却回天无力。

记者赶到现场时,警方正在向居民了解情况,很多居民聚集在楼下。市民吴女士给记者指出了老人跳下处的五楼阳台。“她家在五楼,就在我们家楼上。”吴女士心有余悸地说,“老人长年患有抑郁症,经常不敢出门,早上她儿子和儿媳去菜场买菜,老人独自在家估计是病发了就从阳台跳了下来。”

随后,记者赶到了苏北医院急诊室。“死者身上没有明显的血迹,可能是脑部和内脏受了内伤。”主治医生告诉记者,尽管进行了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回她的生命。

邻居告诉记者,老人名叫袁士珍,今年73岁,一直跟儿子与儿媳住在一起,平常儿子与儿媳对老人也比较孝顺,一直照顾着老人的日常起居。在急诊室门口,闻讯赶来的老人儿子与儿媳痛苦不堪,已泣不成声了。

回顾

半年发生3起类似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半年内,市区发生的第三起老人因抑郁症而跳楼的事件了。

去年12月10日,西区一位60多岁的老汉同样是从五楼跳下身亡;今年4月20日,友谊新村一位97岁老人从三楼跳下,所幸因楼层不高脱离了生命危险。值得注意的是,三起事故中的老人都患有抑郁症,而他们的子女对老人也非常好。

究因

半数老人精神空虚

据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青介绍,在我市死于自杀的人中,约60%—70%患有抑郁症。其中,老年人抑郁症呈上升趋势。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社区一半以上老人自感精神空虚,他们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电视,自我封闭,很少有交流。”文昌花园社区主任郑翔说,社区有一百多位空巢老人,通过调查、摸底,发现很多老年人由于儿女都不在身边,生活单调,内心寂寞。

71岁的张遐昌说:“我们不和子女住在一起,主要因为生活‘不同步’。比如一大早,我和老伴要出门锻炼,而女儿可能在睡觉。我们这些‘空巢老人’不愁吃不愁穿,愁的就是精神空虚。”

据了解,我市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2%以上的速度递增。由于观念转变、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使“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支招

关注老人精神家园

叶青分析,老人患抑郁症的诱因有老伴去世、子女离开以及患上癌症、慢性疾病等。他建议,最好有专门场所让老人们的精神得到充实,子女也要抽时间多陪陪老人。他提醒,当老人出现经常流泪、不与人说话、失眠等时,最好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及早化解“心结”。

市民政局有关人员介绍,我市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设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邻里中心。

专家提醒: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和保健,把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并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通过人际交往,逐步减少对子女心理上的依恋,提高自立程度。姚虔之丁云

编后语

别让老人“精神空巢”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老有所乐”的实现。

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许多人常常以物质代替精神,以为让老人吃饱、穿暖,就是对老年人的关爱。这是一种误导。不少人对父母嘘寒问暖,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空巢老人”。

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多给老年人“精神赡养”,多给老年人心理慰藉,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一定会大大缓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见到“夕阳无限好”。当然,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是离不开自身因素。因此,我们希望老人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走进社会,乐在社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