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等多个机构组织的全国“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走进东莞,在常平镇举办启动仪式,引起了市民对常平养老事业的关注。
据记者调查,常平镇在志愿服务特困老人方面做得风生水起,不过相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养老事业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普通人认为东莞人大多数中青年不远行,老年人的空巢状态不严重。但记者发现,目前常平镇相当数量的老人与子女分居,处于隐性空巢状态,虽然物质生活较有保障,但心理生活未必称心如意,应该得到中青年人及基层民政工作者的重视。专家建议,针对隐性空巢老人现状,不妨调配社工到社区进行干预,丰富老人的社区活动,强化老人互相之间的情感支持,消除晚年孤寂。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方兴未艾
东莞市把全市性的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行动放在常平镇举行,说明了常平镇义工帮扶老人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探访孤寡老人是各地志愿服务的一个常规动作,去年起,常平镇在原来的节日探访老人的基础上,组建了专业服务队服务特困老人。一个专业服务队由提供医护帮助的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的志愿者和普通的志愿者共五六个人组成,固定帮扶一个老人,去年年底时,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心驻常平团委的社工介入帮扶活动,活动名字固定为“感动常平”空巢老人探访活动。
截至目前,常平镇志愿服务中心共组织125人次志愿者参与“感动常平”空巢老人探访活动,服务时间375小时。驻点大众团委社工与志愿者共开展了老人社区家访42次,并初步评估出空巢老人的物质、心理需求,并为各村(社区)26位独居老人建立服务档案,向11位空巢老人提供个案志愿服务。探访组服务内容包括独居老人家居清洁、老人季度生日会、空巢老人社会物质援助、老年人心理情绪疏导、关爱老年人社区宣传、独居老年人茶话会以及法律知识援助等服务。
日前,东莞市启动了“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常平镇“社工+义工”帮扶空巢老人的活动更上层楼。不过常平镇团委书记、常平镇志愿服务中心主任李国彬说:“养老问题,单靠志愿者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
大量老人留守旧村
那么,常平养老事业面对着怎么样的形势呢?
截至2009年底,常平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9519人,在全镇户籍人口中占比13%,与东莞全市持平。国际上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人口占比总人口的10%。
近年来,“空巢老人”一般被用来称呼无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来,“孔雀东南飞”,内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东南沿海地区务工,内地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此问题早已引人关注。
不过,作为农民工接受地的东莞,中青年大多不远行,一般人认为空巢老人与东莞无关。但记者日前多方走访发现,这个观点是一种误解,常平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处于隐性的空巢状态,他们的子女虽然就在身边,但是他们往往与子女分居,平时交流并不多,导致心理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如意。
一个晴朗的傍晚,白石岗殷屋村一队的殷老伯独自一人坐在白石岗村老人活动中心门口,因为少人去打牌,老人活动中心早早“收档”,事实上就算老人活动中心敞开门,对打牌没有兴趣的殷老伯也只是看看而已,并不参与。殷老伯今年80岁,独居在旧村的老瓦房里面,他的儿子一家住在马路另外一边的楼房里。因为与后辈生活作息习惯不一样,所以他主动要求分居。闲不下来的殷老伯平时在一亩多地上种点菜来卖,除非身体生病,平时较少与家人沟通。
殷老伯是众多老人的一个代表。白石岗村一个曾经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村干部告诉记者,白石岗村大约有一半的老人是与子女分居的。卢屋村民政工作人员说,该村70岁以上的老人90%都是独居。朗贝村民政工作人员也说,该村大约1/3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常平镇社会事务办黄主任说:“村里的老人很多习惯了老村的生活,不愿意搬走,所以与子女分居。”
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子女无暇照顾以及一些关于过世的社会风俗等原因,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留守在旧村,这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他们连子女家庭都不愿意住,更不愿意到敬老院去住,所以现在常平镇敬老院空置严重,90个独立房间只有24位老人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