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或许是人类的创造。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有切身体会。
去年夏天,我被诊断患有慢性淋巴细胞增生,至今还在服药治疗,渐有好转。可是祸不单行,今年夏天又得了丹毒,这是第三次复发,以往都是到医院输液治疗,这次一位热心的朋友也是主任医师建议我输青霉素与皮下注射并举,说连续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会更好。我听从了友人的建议,可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在做皮下试验之前必须首先签订“自愿接受青霉素治疗书”,因为用这种药有风险。我看到签字书上说明使用这种药物的死亡概率为五十万分之一,不由得一惊,随后一想,比交通事故的概率还低啦!于是签了字,顺利通过了试验。我遇到的第二个麻烦是每天早晨八点骑自行车去医院输液,下午四点再去注射。每天两个来回,路上车辆比较多,又不太顺畅,刚开始我心里有些别扭,继而换个角度一想这也不错。一则骑车对健身有利,二则车辆越多人越警惕,更为安全。这样,我连续跑了几周,既根治了病症,又锻炼了身体,不亦乐乎!
人们的生活态度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甚大。我有两个同龄朋友,几年前都丧偶了。一位想再婚,经人多次介绍未成,原因是总拿已故的老伴比照,不合心意,如今一个人孤独地生活,身体每况愈下,“不愁吃,不愁喝,只愁有话没处说”。另一位照顾患癌症的老伴五年,老伴解脱了,他也解脱了,但他坚决不再择偶,愿意一个人过自由自在的日子。他每年要出门远行几次,走亲访友加上旅游,人称他为“独行侠”,过得很快活!
我们常说“境由心生”,《礼记·乐记》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统观古诗词,一切情景之诗,皆为境由心生。外在的物质条件不是关键,境界的高下主要取决于人的内心,诸如恒心、静心、专心、决心。所以,与其费力地改善环境,不如去存心、治心。
人到老年,随着生理的衰老,思想情感容易消沉。天灾人祸,因果不爽,茫茫岁月,世态炎凉,谁能躲过那注定的归宿?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关照,重新转化情绪与思维,调适自己的心态,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适应面临的环境。有人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不敢这样说,因为我们总要求医问药。不过,“最好的心灵治疗师是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世界是开放的,生活的道理千万条,可是我们的心不要堵塞生活的道路。
我们的心是一条路,叫做心路。心开,路就开;打通心路,就有了出路。我们要做一个坦坦荡荡、面对现实、随遇而安的老者,不迷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人到哪儿,心就到哪儿,走哪儿说哪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