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老年人要有精神

2015年03月20日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老年人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自然规律面前,老年人不服老是不科学的,但没有一点精神也是不行的。精神当然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一点精神作支柱,情况则大不一样,没有一点精神,将难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环境,所以,老年人既要服老又不服老,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民 间有戏言:“老牛是个宝,老人是棵草”。在公共场所,有人往往懒得搭理你,见面形同路人。如果家有不孝子孙,同样把你丢在一边,所谓“人怕老苦,稻怕秋干”,怕的就是这种情景。老年人要承认现实,但又不能屈服于现实,应振作精神,不把冷眼旁观当作一回事,乐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体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对小病小痛,“战略”上藐视之,“战术”上重视之,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有道是:年到六旬,“老马自至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人到七旬,“落日心犹在,秋风病欲苏”。人到八旬,“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人到九旬,“百岁以前休叹老,七情之内本无愁”。即使到了一百岁,也应“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怨黄昏”。应有那种“八十小弟弟,九十不稀奇,百岁诚可期”的乐观胸怀。那种“五十半身入土”,六十名字一抹,七十火柴一刮(火化)的悲观论调,应该抛到九霄云外。 老人看看三国,或听听三国故事,也能长点精神。看三国、听三国,当然不是要去当“老将”,杀奔沙场,而是要避免那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情绪,树立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境界。 从医学的角度讲,老年人更是不能缺了精神支柱。有医学专家认为,老年人没有一点精神,萎糜不振,全身免疫功能会随之下降,没病变有病,小病变大病,大病成不治。面对病痛,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三分药物治疗,七分精神治疗。一些癌症患者,大凡乐观面对者,往往存活期较长,常突破医生诊断的生命期限。有一则真实的故事颇能说明“精神”的作用。此人曾被例行检查查出肺部的“阴影”,被作为患矽肺的嫌疑人。矽肺病一般被认为属终身难以治愈之症,可是此人思想负担立马加重,晚上茶饭不思,当夜做了一个恶梦,吐了一痰盂的鲜血,醒来惊了一身冷汗。第二天四肢无力,硬撑着到厂里乘车到大医院复查。复查的结果是:两肺清晰。此人当场精神如初,回厂一如既往地生龙活虎般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可见,人要是没有一点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老年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