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讯昨天(25日),本报报道《“银发浪潮”拍响养老院大门》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我有许多想法和资料希望能跟记者交流!”一位80岁的老人兴奋地说。“我非常想让你们采访我!”一位77岁的老人恳切地说。“虽然我才27岁,但我已经开始憧憬在深圳养老,那该有多好!”许多距离“老”还很遥远的年轻人也直抒胸臆。 老年人倾诉的愿望很强烈 从昨晚的热线统计来看,拨打热线电话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对于养老的话题,他们倾诉的欲望很强烈,而且都积极留下姓名、电话,希望接受记者的采访。 深圳市老领导、老年人协会执行会长李定早早就打进了电话:“看了你们的报道,我们非常高兴。关于养老的调研,协会已经进行了很久,你们的报道抓住了关键要点。”对目前的养老现状,李定特别提出养老机构应分层次,为不同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像居家养老主要是救助型的养老模式,但深圳除了低保群众,还有许多低收入人群,这样的老人怎么办?应给他们提供保障型养老服务,就像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一样。” 市民陈女士则为父母打来电话:“我父母在深圳有单独的房子,可以说,他们不缺钱,但因为我们子女太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他们,他们生活得太寂寞了。”她建议,深圳能否建立类似“托老所”的老年休闲机构,让老人去娱乐、聊天,包个午饭,早晚有车接送,“如果有,花再多钱,我都愿意送父母去!”昨天,许多老人打来电话都表示了此类“精神寂寞”的困扰。 年轻人对“老”问题想得深 与热线电话比较,在本报报料QQ上与记者展开热烈讨论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大部分人处于20~30岁之间。“来自大连的小新”才27岁,但在深打工已经10年了,“我当然想留在深圳养老了,年轻在这儿,老了也想留在这里。”不过,他也感慨,“深圳好是好,可消费太高,大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吧!” Q友“大爱无边”以自己的母亲现身说法:“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寂寞、孤独,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人相处聊天。我父亲过世几年后,因为几个子女都不可能天天陪在母亲身边,她在看了几家养老院后,就住进去了。如果我老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进养老院。” 在先后与近20位Q友交流中,记者发现,许多年轻人虽然距离养老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因为父母的养老问题,已经开始考虑未来自身的养老问题,而且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独立、又有人照顾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