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老人
快速搜索

精神赡养 老年人的“快乐良方”

2015年03月20日

进入老龄社会后,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专家认为,相较于经济赡养,精神赡养才是最重要的。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往家里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也要从精神上给老人予慰藉。

住在江岸小区的吴大爷和老伴住着一套三室二厅的大房子,不仅双双领着退休金,而且事业有成的子女还按时给老人生活费。在邻居眼里,吴大爷老两口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子女孝顺,所谓的颐养天年也就这样吧!但两位老人并不像邻居们想象的那样享受着天伦之乐,相反吴大爷老两口却经常闷闷不乐。

原来,老人有一对子女,成家立业后就没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儿子和女儿都有谈不完的生意,忙不完的工作,个把月能来看我们一次,我们已经很高兴了。”吴大爷虽口里说高兴,但却明显透着一丝无奈,“其实,也不盼着他们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就是常常想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虽说现在随时都在通电话,但总是缺少那么点亲切感。”

的确,老人们都希望子女们能够“常回家看看”。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业后,大都与老人们分开住,加上平时工作忙,更是少有时间陪父母吃顿饭、唠唠嗑。加上老年人的业余时间较多,且无从打发,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赡养”,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老人把毕生的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了子女和社会,老了却落得凄凄凉凉,这是何等的悲哀。有的老人有儿有女,生活无忧,却精神匮乏;也有不少孤寡老人,更是无人关心,甚至会产生为社会所抛弃的心理。

对此,云南大学教授庄晓东提出他的看法:“相较于经济赡养,精神赡养才是最重要的。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往家里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也要从精神上给老人予慰藉。同时,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拾我们‘孝为先’的美德,促进家庭赡养。其次,必须完善社会赡养机制,一些贫困老人及孤寡老人的赡养,政府和社会应当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能够得到理解、尊重、关心,在精神上能够得到慰藉,让老年人能够愉悦地安享晚年。”

据了解,昆明自1991年起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有7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45%。如此庞大的数字显示,老龄化已成了昆明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庄晓东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更应该营造一个全社会爱老、敬老、帮老的氛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个人明白“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同时懂得,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关爱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晚年生活。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老的氛围,老人问题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要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制建设。”庄晓东还建议,要建立健全城市及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团体等社会力量,解决老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齐头并进。

据悉,社会的进步及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入实施,一对夫妇抚养一个孩子的同时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义务,家庭结构带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强调家庭赡养的同时,要注重社会赡养,从而解决老年人赡养问题。庄晓东呼吁,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善待身边亲人,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再去懊悔。有时候,尽孝就体现在细微之处,一个电话、一次相聚,对于老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浓浓的亲情才是他们晚年生活最好的“快乐良方”。

相关阅读